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
看守台灣:纜車政治又來了
本報訊 | 台灣立報
■徐銘謙
今年7月份報載耗資13億元興建的台北市貓空纜車,先是歷經T16塔柱危機停駛,雖在2010年3月底復駛,市府也頻頻推出暑期低價搭乘策略,但是車廂酷熱,夏季落雷、山谷強風頻頻,貓纜曾創下一個月內有21天因落雷停駛的紀錄,至今累積虧損金額達2.3億元。不僅造成市府財政負擔,當初為了纜車配套將周邊山域人文古道與自然生態大肆開發破壞,如今貓纜積重難返、周邊生態旅遊資源也破壞殆盡。
貓纜慘痛教訓殷鑑不遠,自1989年推動的北投纜車,在社區居民長期反對、歷經涉及內政部次長、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長的重大弊案停工後,日前重啟環評程序,且纜車範圍涵蓋國家公園卻交由台北市府進行環評,北投反纜車人士再度集結。事實上北投纜車行經地熱谷、斷層帶,同樣有山谷強風問題,比貓纜問題更多,而搭配北投纜車BOT之開發,北投周邊文史古蹟也正面臨拆除危機。
無獨有偶,今年南投縣府重提溪頭到杉林溪段空中纜車計畫,預計耗資16億元,溪頭、杉林溪歷經七二風災,地質脆弱、道路設施逢大雨亦災情頻傳,勉強能夠因應大量遊覽車上山之需求,如今若在此兩端點興建纜車,將引發更多的上山車輛需求,對脆弱山域環境恐將造成更大負荷,若聯外交通中斷,則16億元的纜車建設也將時常面臨停駛困境。規劃報告雖提及招商引資興建竹山上山輕軌列車,然而輕軌之興建成本更高,脆弱的溪頭、杉林溪是否適合這麼多遊客上山,其後續衍生破壞更需審慎思考。
最近地方的纜車政治紛紛有捲土重來之勢,原先在2006年因規劃評估不適興建而由中央喊停的花蓮六十石山纜車,今年花蓮縣長再度要求重啟評估。在歐洲的經驗,纜車興建能夠發揮替代道路交通、管制上山人數等對環境友善的效果;然而在台灣,地方政府以極大化觀光效益為取向,一方面繼續修築拓寬道路,同時也要興建纜車,而為了吸引財團BOT投入,更給予附帶開發的承諾,以帶入更多觀光客。出發點不同,也使得纜車在台灣的特殊政商環境下,反而可能帶來環境災難,成為觀光毒藥。
貓空纜車興建之初,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曾宣示將管制貓空道路,以纜車紓解交通,結果貓空照樣塞車,纜車照樣虧損,山區過度開發餐廳設施,文史生態回不去了,造成全輸的局面。如今面對各地蠢蠢欲動的纜車重啟規劃、環評的政策,中央不應以行政法規「空中纜車興建營運注意事項」將權責推諉給地方政府,而應有國土規劃的總體思考,審慎纜車選址,以真正發揮兼顧生態與觀光的效益。
(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)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